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4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74篇
教育   2510篇
科学研究   867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209篇
综合类   200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2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250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93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The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in the UK has long been defined as an archetypical voluntarist model. Yet, with the election of a New Labour government in 199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s supply-side provider of skills and employers as the demanders of skills began to subtly change. An additional rhetoric emerged in skills policy that suggested a role for the state to shape higher skills demands. This instigated a move towards what is here defined by the oxymoron ‘state-steered voluntarism’; an approach to the governance of skills which aimed to deliver both a demand-led skills system and a system to lead demand. Drawing on policy documents and interviews with key policy-makers, this article offers an interpretive analysis of New Labour’s ideas about the nature of workplaces,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and skills providers in response, that explains the existence of policy paradox. We find that New Labour articulated three distinct strategies for governing skills, depending on whether workplaces were perceived to have ‘good’, ‘bad’, or frankly ‘ugly’ skills aspirations. However, whilst this threefold skills strategy seemingly served the purpose of containing multiple policy objectives and creating a graded role for state action, it was also prone to being used selectively by those with vested interests in UK skills policy (i.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businesses and employers and the representatives of employees and learners).  相似文献   
52.
秦汉之际,刘邦在批判秦王朝旧有社会控制思想的基础上,参照项羽的统治方式而形成自己的社会控制思想。  相似文献   
53.
54.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可归结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制度层面的产权与治理问题。产权结构决定治理结构,而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又决定产权的保护程度。因此,职业院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围绕这两个核心任务进行。在产权方面,需要进一步明晰产权的主体结构、股权结构和契约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混合所有制院校的治理结构,并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55.
教育原本是一项由受教育者自主选择的自然权利,在教育国家化的进程中,国家出于普及教育之 需实施义务教育,由此教育强制与教育自由成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一对矛盾。“在家上学”的出现表明,尊重 个体的需要与选择应当成为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应然选择。伴随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社会世俗化的进 程,人们的社交方式和认知方式发生变化,官民关系格局开始出现新的气象。由网络和非网络、体制内和体 制外等不同渠道构成的综合性的利益表达机制,使社会利益群体逐渐摆脱了利益表达的依附性。近年来正 在推进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促进了政府决策层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和回应,引导当事人为共同 利益开展共同行动,及时化解矛盾纷争,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6.
本文论及作为中国古代急剧变革时代的杰出思想家嵇康学说的时代背景,探析了他的人生哲学及"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57.
治理:高校管理新理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治理”作为当前国际学术界最流行的术语之一,仅局限于国家行政管理和企业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研究。尚未在层次较高的社会子系统-高校领域被广泛关注,高校的职能,地位,影响,都要求其深入实施管理改革。对治理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而且,高校目前已具备了这方面实践和研究的条件。  相似文献   
58.
“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是我国最新修订的公司法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所做的又一次立法努力和尝试。要合理建构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实现“独立董事”与我国现有“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的无缝对接,必须考察两者的产生与发展轨迹,从准确定位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监督性质、明确界定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不同职责、完善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自身机制三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59.
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礼物馈赠活动,体现了村民交际中的人情伦理和互惠原则。具体而言,当地流行的礼物馈曾习俗,在村民交际中承载着尽道德义务和表达感情的双重内容;当地至今仍有的制作和保存“喜帐”的民俗事象,这一习俗是村民家庭社交史中重大活动的真实留存,它显示了主人公人际关系网络的总貌;当地还存在“攀过房亲”这一村民交往中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造就了乡村社会的一种互惠机制。  相似文献   
60.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村民自治对中国社会变动之影响的研究颇多,而对于村落社会结构对村民自治制度如何作用的关注较少.村落作为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的一个基本载体,其结构要素对这一制度实施产生的功能作用如何直接关系到制度实施的成败,甚至关系到村落这个"小"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平衡.文章通过对东北4个村的一项社会学的实证调查后指出:在村落系统中,国家一村组织一村民这三个结构要素在村民自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功能作用极不平衡是导致本项制度实施容易流于形式的一个根本原因.并且,如果各结构要素的作用力发生激变,有可能导致村落社会系统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而失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